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上市潮背后:模式驱动的商业时代即将落幕

时间:2018-07-24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两个月,中国迎来了互联网史上第三次上市潮,也是最大的上市潮。而这次上市潮,却没有前辈们胜利般的光荣登陆,更多了些凄凉无奈的意味。 包括小米这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两个月,中国迎来了互联网史上第三次上市潮,也是最大的上市潮。而这次上市潮,却没有前辈们胜利般的光荣登陆,更多了些凄凉无奈的意味。

包括小米这样巨头在内的多次破发,也让人看到互联网公司估值过高背后的泡沫。独角兽们迫于无奈的上市,被解读为资金的短缺,人口红利的渐尽,这口锅自然而来落在了大环境身上。

大环境的不利是针对所有人的,强者不惧逆风,头部公司们的慌乱,暴露了其基因上的短板。

贸易战的爆发让我们看到盛世之下的危机,站在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从上市潮回望过去,我们能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模式驱动的商业时代即将落幕。

全球化与移动互联网浪潮

对移动互联网浪潮的解读,让我们从全球化说起,二者有非常相似的共同点。

中国的真正崛起是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互联网技术的爆发深化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产业链的分工中,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庞大人口基数成为“世界工厂”,在“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的资源配置中,中国以绝对优势牢牢站稳了“生产国”的地位。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提到,2001-2008年,全球经济因为中国的带动而实现了大爆发。

贸易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外贸成为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行销全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利润和庞大的外汇储备。

随着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后续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似乎有逆向的趋势。中国应对的方式是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内需,创新成为主流方向。

回过头看,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市场增量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是国内移动互联网行业爆发的关键原因。

移动互联网浪潮前提在于技术的爆发,是由苹果和谷歌带头做出软硬件技术突破,建立在智能手机的推广之上,而国内市场为之创造了最好的土壤。

在资源上,“双创”政策的推行,让资金从房市、股市、实业中抽离出来,投入到新经济领域的建设中,“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模式为弄潮儿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配置空间。在市场上,庞大的人口基数为移动互联网的推行提供了充足的人口红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金融去杠杆和资管加严降低了流动性,当市场红利渐尽,新经济领域陷入了和制造业同样的命运。

历史启示的错误选择

08年金融危机,中国通过4万亿投资成为率先走出泥沼的国家,却也加重了市场对于“投资驱动”的路径依赖,减缓了制造业升级的步伐。经济基本面下,创新成为唯一突围的出路。

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创新分为技术创新,文化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最终,市场选择了见效最快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现成的技术和市场,迅速进行资源配置,以最快的速度在细分领域进行垂直运营,占领市场,通过数据上的增长完成多轮融资,要么做大规模体量谋求上市,要么卖身于BAT等巨头完成套现。

总体来讲,互联网公司的玩法基本如下:进行模式创新,讲故事拿融资,再烧钱做大市场规模,把数据做漂亮继续融资。最终却容易走入这样的困境,市场进入瓶颈,烧钱不见尽头,而盈利遥遥无期。

这背后是资本的短视,是创业者的浮躁,是“弯道超车”的自我迷醉。

时间是最好的价值检验者,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几大风口创业。

  • 生活领域

分别有团购,移动社交,共享经济,这几大创业都与生活场景息息相关,具有O2O的性质。团购将移动的人群与固定的服务业深刻联系在了一起,消除了之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依托于庞大的线下市场空间,诞生了美团这样的巨头。共享经济从汽车到单车到充电宝,最后真正成长起来的只有滴滴,遍地废弃的共享自行车反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而共享充电宝则更像是一个笑话。

  • 内容领域

分别有知识付费,直播和当下火热的短视频。知识付费是在原有知识上,进行重新组合包装和分享,打碎了知识的整体结构,创造了一堆新概念,以及加重了整个社会的焦虑。直播捧红了网红制造了热点,然后在短视频的崛起中慢慢凉凉。短视频激发了大众创意,也让用户在15秒的无限循环中消耗了大量时间,价值尚待时间检验。

上述风口,几乎都是模式驱动的商业创新,而真正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并诞生了巨头的,无论美团还是滴滴,都是对线下原本存在的庞大市场的再开发,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

而企图创造新需求的行业,都没有创造出真正的行业壁垒,独角兽的诞生也更多依赖于庞大资源挤出的规模效应,也没有真正在推动社会进步上创造多少价值。一阵风吹过,人们又将目光投注在新的时髦上。

在历史节点的创新路径选择中,资本拥抱了短平快的商业模式驱动,最终也让企业拥有了短平快的生命力。

模式驱动商业时代的终章

模式驱动的弊端在哪里?

“因为模式驱动最后就会变成一个变成资本的游戏。你能做,别人也能做。不同只是到底是谁的资本,BAT的资本,还是其他的大的社会资本。”华兴资本创始人在接受采访中说道,“我们靠模式驱动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在2017年下半年无人货架的创业潮中,也有进场较晚的创业者这样解释:什么时候进场并不重要,最终比拼的还是背后的资源。而这场赛道竞争中,头部公司创业人也多拥有巨头工作背景。事实也证明,互联网后期的创业,是普通人无法参与的,这里不是能力和创意的战场,而是资本的战场。

任何创新都需要资本支持,但如果资本只是追求短平快的商业模式,重点在制造泡沫做大估值后套现离场,那么就难以出现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

吴晓波在记录中国2008-2018经济史的《水大鱼大》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发展的看法:制度创新是可逆的,而技术进步确是不可逆的。全球化的受阻正在验证前者,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进步也在验证后者。

贸易战中,美国政府对中兴的制裁还在眼前,历史的教训不能遗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下一个新经济周期的核心驱动力,一定在于技术创新的驱动。

资本市场对于企业估值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想象空间,一个是盈利能力。失去了想象空间的独角兽们,尚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在上市潮中遭遇破发也是情理之中。

对依靠模式驱动的新经济公司而言,拿到了船票的心有余悸,还在路上的焦虑重重。资本方可以套现离场,而创始人们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找到新的驱动力,这决定了公司是昙花一现还是逆流而上。 (本文首发钛媒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