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24小时“穿针引线”

时间:2021-12-30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文/杜宇飞 海鸟掠过一碧如洗的天空,海面上机器轰鸣,翔安大桥(厦门第二东通道)海上第二件中节墩身成功安装,建设者们站在操作平台上远眺,遥遥地构成了一幅春天的画。项目副总

  文/杜宇飞

  海鸟掠过一碧如洗的天空,海面上机器轰鸣,翔安大桥(厦门第二东通道)海上第二件中节墩身成功安装,建设者们站在操作平台上远眺,遥遥地构成了一幅春天的画。项目副总工史虎彬看着眼前的场景,不由得想起安装首件墩身时的画面。

  翔安大桥连接厦门本岛与内陆,跨海段长约4.5公里。由一航局承建的A3标段在成功安装海中首个预制墩台后,便开始筹备累搭第二块“积木”。“这是本工程安装的首件中节墩身,团队中也没有人具备相关经验。”中交一航局厦门第二东通道A3标项目部副总经理李建如在首件施工筹备会上坦言。首件施工可为后续同类工序提供借鉴,但第一步“棋”往往要面对凶险。虽然项目团队为此经过了周密的准备,且具备多次下部墩台成功安装的经验,但是李建如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与下部墩台安装不同的是,搭第二块“积木”意味着起重船“一航津泰”起吊高度更高,在进行安装调位时,吊索具的晃动幅度更大。同时,中节墩身需要一次性完成调位对接,难度仿若一次性‘穿针引线’”项目副总工史虎彬介绍道。海上风急浪高,需要船员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船舶,保证船位不动,这对技术人员、现场调度以及船舶施工人员的专注度和配合度有着极大的要求,一着不慎,将满盘皆输。

  凌晨6点,船上负责海中区域施工的队伍已经各司其职,但首件带来的“意外”还是出现了,史虎彬看着图纸,紧锁眉头。原来是先前的施工方案中吊具的吊点位置,由于横向风力荷载的影响,和实际的位置偏差,在实践中并不适合进行起吊,若强行按照方案,则有安全风险。为了让中节墩身如期顺利安装,史虎彬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现场推演,技术人员对吊索具及吊点进行了反复修正。待墩身缓缓起吊时,已经到了下午2点半。现场施工进度的缓慢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万事开头难!克服了首件施工的重重困难,未来的同类构件安装就是一片坦途。”史虎彬这样鼓励大家。这样的庞然大物要精准对接到墩台上并非易事,于是项目团队在墩身内提前布置了“小心机”——6根定位导向柱。导向柱内3个不同方向设置水平调位顶丝,它们像四两拨千斤的“手”,墩身下落过程中若有错位,通过正向或反向旋转顶丝,能够对偏差进行全方位的“拨正”,保证墩身准确下落。

  夕阳余晖洒在海面上,但大家劲头不减。墩身虽然已经稳稳“落座”,但这还远远不够,要做到毫米级对接的下一步,是要将墩身下方和墩台上方预埋的40根预应力粗钢筋精密地连接起来。面对三层楼高的“螺丝”,现场施工人员身着救生衣,像身着“战甲”的勇士一般奔赴挑战。他们通过临时搭建的长梯爬到了下节墩台的顶端,调整着套管和螺丝的角度并加力拧紧。毕竟是近10米长的超大螺丝,每拧一颗都要多人合作,花费十多分钟来完成。但这不仅是体力活儿,更挑战施工的精细程度,对人的精神也是考验。

  要做好这“针线活儿”,首先要精准连接40根“螺丝”。待墩身安装成功后,进行两次张拉,产生收缩的纵向拉力,使得下节和中节墩身紧紧拼接在一起。于是,这些“螺丝”的连接质量成为最关键的把控关卡。测量人员保持着注意力高度集中,细密的汗水布满额角,他们在“螺母”的初始位置底划上一道记录线,上旋至离底线恰好为它本身高度1/2的时候,就保证了上下接头端处于连接器的中间位置。经过精确到毫米的反复测量,不厌其烦地调整,确保所有连接好的钢筋都一致,距离开工已经过去了19个小时。

  夜色如墨,奋战还在继续。即使步步为营,史虎彬并没有因此放下对精度追求的“强迫症”。涂抹环氧树脂、撤掉垫块,完成分节墩身紧密贴合后,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人员使用全站仪和经纬仪,精确测量墩身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确认了安装倾斜度不大于H/3000且不大于30毫米,轴线偏位不大于10毫米的要求得到了保证,在场人员忍不住欢呼起来,天色渐明,身后的一弯明月见证了他们的笑脸。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