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德字为先 锤炼人师

时间:2018-10-22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如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如何才能培养承担如此重任的新时代人民教师是全国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摇篮的师范大学而言,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和紧迫。

师范大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涉及面众多的系统工程,而在新时代应“德”字为先,“人师”为首。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所谓“人师”就是习总书记所描绘的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直到全国教育大会的“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的新时代人民教师。“人师”的核心是“德”,“四有好老师”中的“三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是“德”;“四个引路人”始于“德”——锤炼学生的品格,经知识和思维,终于“德”——奉献祖国;“四个相统一”中的育人、身教、关注社会、学术规范是对师德师风的阐述;全国教育大会中“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更是对教师操守的精炼。

作为以传道授业为使命的“人师”,必须自身有“德”,“德”始于个人的“私德”——个人的品行操守之德,经社会的“公德”——社会的法律和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终于国家的“大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核心是国之“大德”。

“人师”不是朝夕可得的,是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锤炼而养成的。作为提供“学”和“德”教育的师范大学,必须将未来教师“德”的培育放在首位,这是由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决定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自身具有高尚的“私德”、规范的“公德”、坚定的“大德”,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学生才能德才兼备。

师范大学的“德”应是“广”而“高”的。师范大学“德”之“广”是指师范大学的“德”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德”之“高”是指师范大学的“德”所定的目标更加高标准。

师范大学的“德”包括四块内容: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性品行道德情操,教师职业道德和态度,德育途径和方法。后两者是师范大学所独有的,是师范大学“德”之“广”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和态度不仅是教师专业化的组成因素,更是一个教师能否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其核心是“仁爱之心”,唯有爱学生、爱世界、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成为一名教师,才有教育学生的资格。师范大学必须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法律和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促使其内化于心,付诸行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媒介,是未来教师必须掌握的,也是师范大学必须教给师范生的。

师范大学“德”之“高”是指对未来教师“德”的培养所定目标要高于其他类型大学生的培养。师范大学“德”的统帅须是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来教师唯有自身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坚信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担当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师范大学“德”的内核是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仅仅是一个道德的合格者对未来教师是完全不够的,因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唯有教师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取法乎上,见贤思齐,才能“行为世范”,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师范大学“德”之培养应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程,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境养人。以文化人是指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学术规范等有机地渗透在普通学科课程的教材和教学中,这是师范大学“德”之基础,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以德育人是指逐步完善德育体系,做到四大板块的德育内容贯穿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按照各院系、年级的不同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德育方案,旗帜鲜明地以德育人;以境养人是指将“德”之内容融入到校园建筑、校园文化、校园一草一木之中,以环境之优美养育未来教师之“德”。

对未来教师“德”之培养是师范大学所有教职员工的责任,而决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作为未来教师的教师均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先正己,成为“人师”,才能将“大国人师”种子深埋于每一名未来教师身上,使其在“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职业信念引导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磨炼成为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大先生”和“教育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师范大学唯有“德”字为先,着重培养未来教师的“德”,才能培养出灵魂、生命、新人塑造者的“人师”,真正“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22日第5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