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北师大发布《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与就业效应测算报告》

时间:2020-12-23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与就业效应测算报告 报告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与就业效应测算报告

报告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时代,学习者已不再满足标准化教育,而是需要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体系和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新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生态驱动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其中,教育服务产业是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消费及需求升级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是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已成为终身学习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指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教育服务产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凭借对年轻高素质人才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近年来,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9达到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3.3万亿元。同时,教育服务产业已为社会提供了至少近千万个工作岗位。未来,教育服务产业是推动科教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随着新兴技术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扩大教育服务供给的规模、提升教育服务效率与质量;随着政校企合作的日益紧密,以及教育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教育服务产业将走上共享、融合、创新、规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报告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阐明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产业的内涵,描述总结中国教育服务产业总体及学前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国际教育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投融资情况与趋势,测评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就业吸纳效应与人才质量,以期为中国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经验依据以及未来启示。

报告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教育服务产业是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教育服务具有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双重属性,作为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教育服务体现了教育的事业性,而作为私人产品的教育服务则体现出教育服务的产业性。教育服务需要建立包括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等在内的复合多元的协同供给机制,由市场上各类以盈利为目的而提供教育服务与产品的企业、机构和组织的集合即为教育服务产业。

2. 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受供给和需求双侧因素驱动。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动力的影响。其中,供给侧驱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红利、金融资本助力,以及教育政策导向。这些供给侧要素分别优化教育服务产业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资源配置与生存环境。同时,居民教育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不断延伸的需求生命周期,成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侧拉力。在供需双侧要素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国教育服务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9达到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36万亿元。

3. 教育政策始终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教育服务产业不断发展升级,教育政策对教育服务产业的规范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周期与政策周期的联动性更加紧密。作为重要的公共政策,规范性的教育政策能够为教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正确方向,有助于改善产业发展中的市场失灵现象,而支持性的教育政策能够激发和壮大促进产业发展的内生因素,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要素和资源加速向产业流动。

4. 垂直领域深耕与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变革方向。我国教育服务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专业化分工极大提升了产业生产效率。在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内部,逐渐形成了更加精细的产业分工和细分品类。除纵深发展、领域内深耕外,教育服务产业还表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跨行业、跨领域的教育服务布局正在成为常态。许多大型互联网企业、制造业企业凭借自身的平台、用户、技术等优势纷纷布局教育服务产业。

5. “教育+科技”受到投资者青睐。智能时代,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服务产业相互赋能,“AI+教育”近年来颇受投资者青睐。“AI+教育”是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创新应用的技术、模式与实践的集合,目的是提升教育服务的效率、质量及个性化。技术赋能教育产品与服务不仅有利于企业建立竞争壁垒,同时也为资本创造了更大的增值空间。科技赋能的优质产品、服务与教育政策鼓励、支持领域的叠加,将为企业释放更多的增长空间、赢得更多的多元合作机会。

6. 港股美股IPO常态化,回归A股成为新趋势。2006-2010年我国教育服务企业全在美股上市,2013-2017年期间,港股上市迎来热潮,我国教育服务企业在港股和美股市场IPO已成为常态。然而2019年以来,教育服务企业回归A股的趋势逐渐显现,这与我国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允许跨界并购、全面推行注册制、对优质企业开放绿色通道、新三板转板新政等一系列政策利好有关。

7. 教育服务产业为社会提供了至少近千万个工作岗位。根据2019-2020年对相关企业抽样及线上调查数据,初步估算出目前教育服务产业的总就业人数突破1千万,并在快速增加。由于“教育服务产业”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教育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该数据仅根据对教育服务产业中占比最大的教育科技企业、校外培训机构两类企业数据进行初步估算,教育服务产业的就业吸纳效应应比该数据更大。

8. 教育服务产业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仅从教育服务产业中的教育培训行业来看,大数据显示,25-35岁的年轻从业者是教育培训行业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调查同样揭示该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同时,行业中高校应届生岗位占比及应届生岗位量增速均高于其他行业。在学历结构方面,教师从业者呈现以本科和硕士为主的高学历特征,具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从业者占比分别为59.62、33.12,大专学历仅为4.52。此外,行业对留学人员的吸纳能力也不容小觑,某头部企业招聘的留学生人数从2015年的20人增长至2019年的444人,年均增长率130.41。

9. 疫情常态化下融合化在线教育迎来新增长。疫情常态化下,在线教育已成为教育“新常态”和经济“新业态”,以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实践为基础,OMO模式将为产业发展创造新增长点,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在线教育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教育服务企业应当继续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势,增强校企合作,为社会供给更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打造更具有高效化、个性化和弹性化的教育服务。

10. 平衡教育服务本质与盈利需求是产业发展始终面临的挑战。在日趋数字化、智慧化的新时代,教育服务产业呈现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特征,然而由于部分细分领域本身准入门槛不高,且市场广阔、盈利空间较大,致使市场中不乏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教育服务“培养和发展人”的本质、侵害学习者权益的企业。未来,平衡教育服务的育人本质与企业的盈利需求依旧是产业发展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教育服务产业应始终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保持一致,找准自身定位,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与学校正规教育体系形成良性协调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为更好推进我国教育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政府、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和功能的发挥,结合本报告的研究,从宏观治理与企业发展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在宏观治理层面,一是要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要适应教育消费的层次、品质、方式、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教育服务新生态,不断提高教育服务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不断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教育新需求。在加强监管和规范引导的基础上,应支持鼓励优质教育服务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鼓励企业不断拓展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提升教育服务的品质化与智能化水平。

二是要加强政校企协同合作助力公平且有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加快通过试点探索,将优质的市场化、社会化教育产品与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特别是将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引入正规教育体系,引导各类学校与平台型企业合作开发在线课程、个性辅导等优质线上教育产品。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数字时代教育服务产业的治理机制。作为新业态和新模式,教育服务产业中出现的很多具体问题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被发现、被解决。要保持“热增长”下的“冷思考”,建立更加有效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并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更加健康、有序、和谐的产业生态。特别是,除了对教育服务的内容和模式进行监管外,要在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要素交易规则、学习者数据隐私和数据伦理等方面加大制度建设力度。

四是要注意到可能产生的新的数字鸿沟问题。经济落后地区的学习者由于所在地区的信息技术基础条件不完善,目前还不能享有与一、二线城市相等程度的教育服务。同时,不同地区的学习者所具备的数字素养以及提升数字素养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当部分落后地区学习者的数字素养难以驾驭数字化教育产品和服务时,表现为数字鸿沟的教育不公平将被进一步放大。为此,在利用在线教育等模式打破教育资源时空界限、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还应关注到不同地区、群体的异质性特征,提升教育服务的包容性。

五是提升产业的双创能力,推动创新创业带动新就业。既要稳住现有企业,也要善于从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新业态及新模式中挖掘教育服务领域新的就业潜力。一方面,围绕“新基建”领域,支持教育科技企业加强“5G+教育”技术研发及应用场景探索。鼓励高校、职校向产业培养及输送更多新型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拓展教育服务新业态,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支持创业探索。鼓励企业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在教育个性化服务、产业链延伸融合、新型营销等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进行更多探索。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领域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切实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流向教育服务领域,助力产业规模扩大与质量升级,从而释放更多就业机会、汇聚更多高素质人才。

在企业发展层面:一是要深挖用户痛点,坚持质量为王。对于学生、家长等用户来说,市场化的教育资源纷繁复杂,不少用户饱受虚假广告、过度营销、内容不佳、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困扰,产品和教学质量始终是用户关注的核心。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继续走引流和宣传的“烧钱”老路,不如以打磨产品和教学质量为核心,走出一条依靠品牌和口碑取胜的内涵式增长之路。中长期来看,只有具备规模化师资及培养能力、不断创新及本地化的教研开发能力以及运行稳定的平台技术保障能力才能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抓住政策机遇,把握数字经济红利。在线教育已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字经济时代创造经济新增长点注入了新动能。新动能意味着供给侧需要不断适应需求侧变化,企业应把握政策和时代机遇,持续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在知识的呈现和传递中挖掘创新空间,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To B 类教育信息化提供商也迎来发展新机遇,智慧教育系统、教务SAAS系统、线上直播系统、在线批改等软硬件,将成为学校或行业中其他企业的重要配置。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品、平台、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政校企合作中彰显社会价值、树立口碑和影响力。

三是要开拓市场,挖掘潜在用户群体。随着下沉市场需求特点的进一步明晰,下沉市场具有广阔的投资空间,消费潜力巨大,是待发掘的蓝海。随着教育公平进程的推进、乡镇网络基础设施全覆盖以及新基建的搭建与应用,教育服务企业可将目光投向中小城市及农村,有针对性地策划、发展符合下沉市场消费需求的教育服务项目与产品。不论是针对中小城市及贫困地区的双师课堂等项目,还是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教育服务,亦或是针对蓝领人群提升职业技能的教育服务项目等,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四是要在继续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的同时,关注和推动新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企业应继续发挥其在吸纳年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优势,以提升人力资本为抓手,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与成长空间,夯实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同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一批新职业。企业应积极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充分发挥自身深谙产业人才需求、深知产业发展规律的优势,加快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服务领域的新型人才、新职业发展提供规范化、创新性的培养方式与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新职业、新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多向赋能。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