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故事会 | 火辣辣的掌,火辣辣的爱

时间:2019-03-15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本文约26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3 分钟 我在一线做班主任的时候,有一个习惯。 每天在护送路队出校门将要和孩子们分别时,逐一地和他们击掌,无论冬夏。那一声声清脆的掌声和着道别声

本文约2600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我在一线做班主任的时候,有一个习惯。

每天在护送路队出校门将要和孩子们分别时,逐一地和他们击掌,无论冬夏。那一声声清脆的掌声和着道别声、欢笑声,伴随着师生们浓浓的情,真挚的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孩子们比我更激动,六十个人,一百二十只手掌,热切地向我袭来,“啪啪”直响,用不了几下,我的掌心已经是火辣辣的,可是师生之间的爱也在这火辣辣的感觉中升温、积淀。

这小小的举动,已经成了我和孩子们分别时不可缺少的程序,也在每天放学时分引起周围群众和家长们的好奇。很多人问我怎么会有此举。说起来还要提到一则关于外国一所小学特殊规定的报道。报道中说,这所学校规定在每周一的清晨,教师必定立于班级门口,逐一抚摸每个孩子的头,和孩子握握手,随后的早会课就是倾听孩子们的周末新闻。报道中附载的专家解释,这些行为大有必要,孩子需要来自教师的各种形式的关爱——身体接触、言语安慰、心理疏导。别小看这些摸头、握手的“小动作”,它们有时候比千言万语更加温暖人心。这则报道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们的日常教育行为,在言语安慰、心理疏导上可能已经做得比较频繁、到位,甚至是过头了。可由于传统观念的左右和对师生关系的狭隘认识,较少有教师喜欢用肢体语言、行为接触来传递爱的信息。巧的是,不久后我现场观看了一次排球比赛,女排姑娘在击球过网后,总是和队员击掌庆贺。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利用每天放学的时间和孩子们击掌告别呢?与其雕塑般目送他们离去,不如将这肢体接触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超链接”,将孩子心中由于对教师权威的畏惧而形成的师生距离缩短为“零距离”!这么一琢磨,就有了这个习惯。现在回头一想,哈哈,不知不觉中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并且越来越多的朋友在效仿,自己当然高兴。

击掌,击出了不少有趣的故事,这回就和大家分享三则最有代表性的吧。

故事一 偏不和你击掌

一天放学,一个孩子和我分手时一反常态,不但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主动和我击掌,而且脸一瞥,侧身而过。我喊她,笑着说:“来,我们击掌。”她却说:“偏不和你击掌。”我一头雾水。下午,我找她询问情况,才得知她对我今天处理一个问题的态度有意见啦。事后,她还撰写了一则百字作文。

我给何老师提个意见

陈慧凌

昨天晚上,因为我找不到练习册,今天中午差点没作业做,还打电话回家让爸爸再找找,可是爸爸经过翻箱倒柜之后还是没找到。最后发现练习册就在老师的讲台上。之前,我也找过何老师,可何老师却说:“你的练习册放哪里跟我也没关系。”我想,要是朱老师的话,她肯定会问问全班同学:有没有同学拿错藏书包里了?就冲这点,我给何老师提个意见。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教师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给孩子带来那么大的委屈,如果不是这一次的拒绝击掌,恐怕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次以后,我很留心哪个孩子没有和我击掌,哪个孩子击掌时表情比较委屈,或是拉长了脸。一旦发现情况,立即找孩子谈心,五年下来,还真及时解决了不少问题呢!

故事二 轻轻和您击掌

啪、啪、啪,掌声清脆,手心也发烫。带了一届不让人省心的班,和全班60个孩子击掌告别,不“皮厚”些还真不行。等小林来到我面前时,我已经和大半个班的同学击过掌了。看她伸出手掌,我条件反射般微微向后撤了手掌。没想到这一小小的举动没逃过她的眼睛。没等我开口解释,她却先说话了:“老师,拍疼您了吧,没关系,我轻轻地和您击掌,保证不疼!”言罢,她伸出小拇指,在我的掌心间轻点了一下,示意已经击过掌了。知道吗,这轻柔的举动让我有触电般的感觉。这电流是孩子对老师的关爱所形成的,对我这个敏感的导体来说,极具穿透力。从那时起我才知道:“无微不至”这个词并不是在教师关心学生时才能使用的“专利词”,孩子对老师的爱也是细致的。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细腻的、金子般善良的童心。

有趣的是,从那次以后,孩子们和我击掌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握手的、碰手指的、双手同时击掌的、碰小拳头的……每一种特殊形式的背后都藏着我和这个孩子之间不同的情感故事。这样想来,我也是周华健歌中唱到的那个“有故事的人”啦,感觉自己很富足。

故事三 掌心中的小纸条

我执教的班级有写百字作文的好习惯,孩子们将每天发生的新鲜事用百来字写成短文,长期坚持,积累素材。一次放学,一个叫甘雨的孩子和我击掌后,我发现掌心中多了张小纸条。待孩子们散去后,将其展开一看,原来是一篇写在残片上的百字作文。

救救“恐怖分子”

甘雨

何老师,向您反映个情况,今天午餐下课的时候,有群人在玩卡,我劝他们收起来,免得被没收。没想到不等我说完,只听“啪”的一声,有一位同学大叫:“你想怎么样?想死是不是?”这同学就是连校长也不怕的郭孟托,自称是“恐怖分子”。他以为他的力气大得不得了,还说能打沉泰坦尼克号呢。他随手拎起一把椅子,做出要打人的样子,在场的同学立刻逃跑,教室成了战场,直到听到上课铃响他们才各自回位。

何老师,要管管,不然会出事,也希望您劝劝他,他还有救。

真是“及时雨”。事后我当然和那位“恐怖分子”谈了心,也打开了他的心锁。不过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孩子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向我“打小报告”呢?我找甘雨聊天后才知道,他可谓用心良苦:首先,因为我没有当班,不了解情况,他希望用百字作文叙述情况让我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其次,每天放学是师生定然碰面之时,他选择这个时机递上百字作文,可保证我能收到;最后,他觉得采用这种隐匿的方式可以保全那位“恐怖分子”的面子,不要吵吵嚷嚷地让大家都知道,以免有人效仿。孩子想得多么周到啊!

过了一段日子,我在班中说起这个故事,没想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每天的击掌我又有了不少收获:一张叙事的小纸条、一束代表祝福的小花、一张给我擦汗的纸巾,甚至还有被体温融化的巧克力……我这才明白,爱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传递。

故事就先说到这里。

如今这个故事成为了往事,因为我已经成为教研员,不再有这样的机会和学生击掌告别。怀念是仅仅能做的事。感谢生活,感谢我有记笔记的习惯,让这个故事留下了。让我的回忆,在文字中一直温存地活着……

作者单位 | 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

文章来源 | 《中国教师》2019年1月

图片来源 | 网络

责任编辑 | 范姜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